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战壕奇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战壕奇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谢谢邀请!井泾之战有一个成语故事——背水一战。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很快形成了楚汉两大集团,项羽与刘邦双方争夺天下,楚汉战争历史五年。汉韩信在期间展现出杰出的军事能力,井泾之战正是其中经典的战例! 公元前204年,韩信领新招募的汉军数万,越过太行山攻打赵国,赵王歇和赵国军统帅陈佘领兵二十万住在井泾,占领了有利地形,要与韩信决战。韩信仔细观察地形和敌军信息后,命军队离井泾三十里驻扎!派两千骑兵,没人带一面汉军旗帜,绕到赵军后边,等天亮时赵军出营作战,攻入赵营插上汉军旗帜。又命一万兵丁背水列阵,无路可退,有人嘲笑韩信不懂兵法。吃饭时,韩信说,大家少吃点,等天亮破了赵军再餐饱。 天亮后,韩信命击鼓拿出他的大将军旗出兵,他说,赵军已占据优势,怕不见将军旗不出战。果然,赵军见旗而且汉军又少,陈余立马蜂蛹出战,战了一会儿,韩信命扔了旗鼓迅速撤到背水阵士兵之后。赵军看汉军失败,立功心切,紧追不舍,这时背水列阵的士兵知道自己不能后退,各个奋力杀敌。赵军看汉军勇猛,纷纷后退,不料回头一看,自己的大营插满了汉军的旗帜,赵军军心大乱,韩信趁机打败赵军! 这就是背水一战的由来,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处处先找退路!
不要把韩信看得那么神话,真实的井陉之战,韩信只是险中求险,置之险地而重生,稍有差错被灭的可就是韩信自已。
井陉之战韩信的军队不止3万人,有5万人之多,并且也不是老弱病残,井陉之战前刚刚击破了魏国魏豹与代国夏说,怎么会是老弱病残呢?
而且赵国也没有20万虎狼之师,赵国的军队何时被称为虎狼之师了,虎狼之师是人家秦国的专利,赵国是一帮农民起义军和原六国贵族建立的政权,哪来的虎狼之师,赵国的军队也没有20万之多,只是号称20万,真实的军队人数大概在10万左右。
再看韩信的对手,是赵国的成安君陈余,陈余这个人能力没有多少,又不听李左车的建议,导致赵国放弃天时地利,白白让韩信通过井径险地,进入到赵地,陈余的目的就是仗着兵多以逸待劳想与韩信正面对决,陈余的战争作风基本上就是春秋战国的遗风,约仗,错失许多机会,要不是对手是陈余,韩信哪有机会施展背水一战。
战争开始前,赵国本来有机会在井陉设置包围伏击韩信的军队,或者听从李左车的建议派出军队抄小路袭击韩信的辎重物资,可陈余不同意,又错失机会,反观韩信,在战争前,做了大量的间谍和情报工作,再三确认井陉没有设伏与陈余没有采用李左车的建议,然后才派军队通进井陉,到达井陉口,同时派出2000轻骑兵人手持两面汉军旗帜到赵军营寨侧边的山上埋伏,等待机会。
另派出1万人主力部队由 韩信亲自率领,在绵蔓水边背水列阵,以背水列阵违反军事常识的方法,让赵军麻痹大意放弃警惕,并首先率军攻击赵军,结果赵军倾巢而出,韩信军佯装战败后退到河水边。
两军交战期间,埋伏在赵军营寨侧边的2000汉军轻骑兵乘机攻占空虚的赵国营寨,全部插上汉军旗帜,这时,赵军在河边却久攻不下汉军,于是退回营寨,结果发现营寨遍插汉军旗帜,以为营寨被汉军攻破,赵军瞬间逃亡,汉军乘胜追击,几乎全歼赵军。
韩信此战不存在狂虐摩擦赵军,实在是险中求胜,不能简单看到战争结果,就认为韩信好像赢得很轻松一样,其实并非如此,此战如果出现差错,结果就可能会相反,韩信能赢得此战胜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手陈余太弱,并且轻敌,没有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汉军,也没有派兵袭击韩信的辎重,当韩信摆出背水列阵时,轻易就认为韩信不懂兵法,整个过程都没有一丝怀疑,被击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2、对手陈余的情报工作简直太差。汉军的2000人埋伏在自已的侧边,居然毫无察觉,大军倾巢追击,连营寨保卫工作也太差,轻易就被2000人占了营寨,成为韩信能取胜的关健因素之一,如果营寨不失,汉军没有这么轻易就能赢。
3、韩信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使用的是一系列的谋略,不仅仅是背水一战,要说背水一战能激发士兵多大的战力,不是决定整个战争的决定因素,取胜的关健因素不仅有背水一战,还有侧冀伏兵和诱使对手轻敌,诱使对手一步一步走进自已的圈套,最终歼灭。
4、韩信的情报工作做的非常出色,包括战前的侦察和战中的保密工作,战前侦察完全明白了赵国的战略布置,并再三确认才执行,并且让2000人埋伏在赵军营寨侧边不让人发现,这个保密工作非常好,直接导致最后的胜利。
楚汉争霸时期群雄逐鹿,可谓是一场真正的人生大戏。
楚汉战争没有开始前,项羽大封诸侯,刘邦虽然最先入关灭秦,但是仅仅被封为汉中王,而和张耳一起辅佐跟随陈胜打过天下的生死之交张耳和陈余最终反目,结果张耳因为追随项羽进入关中而被封为常山王,封地就在赵国,而张耳原来辅佐的赵王歇,则被降格为代王,陈余却仅仅被封为南皮侯,当初最早齐国起兵的田荣兄弟等人却因为在定陶以及巨鹿大战中与项梁、项羽叔侄反目,最终田儋的儿子(田荣的侄子)仅被封为胶东王,与引起田荣兄弟的不满。
项羽分封的诸王
于是这些人都很仇恨项羽,结果项羽东返后“衣锦还乡”不久,他在齐国分封的诸王就全部被田荣打败,或者杀死或者逃亡,自封为齐王,于是齐国大乱;而陈余也从齐国借兵,打败中山王张耳,张耳只得投奔刘邦,而后陈余辅佐赵歇重新为赵王,赵歇封陈余为代王,于是项羽统治就成为消防员赶紧去山东去打田荣去也。
就在此时,刘邦同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地区,并且协同魏王豹、赵王歇、陈余等组成50多万大军,去进攻楚国的老家彭城。之前刘邦使者前来赵国要求一起干项羽的时候,陈余提出要刘邦杀掉张耳才行,于是刘邦就找个跟张耳长得像的人,把脑袋割下来给陈余送去,陈余就派兵和刘邦一切协同作战,刘邦的大军一直干到彭城,很轻松的占领,这时候项羽的主力正在山东打田荣,已经把田荣打死,但是项羽在齐国杀戮太大,齐国人都反对他,所以一时间他很难快速平定山东,就在此时刘邦占了项羽的老窝彭城。
楚汉战争形势图
老家被抄之后,项羽急忙回军来战刘邦,结果就是刘邦的数十万大军,被项羽给干死十多万,刘邦大败,狼狈的逃走后,连老婆、老爹老妈都丢了。项羽一路追击,直接追到荥阳,此时魏王豹和陈余也见风使舵,不跟刘邦玩了,于是刘邦只能坚守荥阳,并派韩信攻打魏国和赵国,开始经营河北,由于主力都在刘邦手上被打的稀巴烂,于是刘邦派出韩信、曹参等人攻灭魏国后,让韩信等人带领3万军队出井陉口进攻赵国,而主力则被刘邦带去荥阳与项羽对峙了。
汉军虽少,也不是汉军主力,但是赵军20万也算不上虎狼之师,因为毕竟赵国也是草创,本来赵军人多,赵国将领李长车建议陈余将韩信堵在狭窄的井陉口,然后其首尾不相顾,后勤补给困难则汉军必败,可是陈余却自视甚高,犯了春秋时期宋襄公的臭毛病,觉得自己有20万大军,韩信只有3万人,应该堂堂正正的和汉军对垒。于是韩信得以顺利的有惊无险渡过危险的井陉口,之后的事情就就简单了,汉军背水列阵,与赵军决战,待汉军被赵军逼入绝境之时,汉军绝地反击,打得赵军大败,此时韩信早已不知奇兵偷袭赵军大营,于是赵军首尾不相顾,彻底被汉军击败,也是乱世枭雄之一的陈余则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出处。
背水一战的井陉口大战
而那个给陈余出谋划策的李长车后来被韩信俘获,但是韩信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厚待与他,李长车接着用给韩信提出逼服燕国的建议,韩信听取建议后,派出使者出使燕国,结果燕王臧荼果然投降了刘邦。
此战过后,整个河北就剩下齐国。此时刘邦派出儒生郦食其出生齐国,要联齐攻楚,由于与项羽有仇,齐国也同意了郦食其的要求。于是齐国放松了赵齐边境的防御,不过韩信听取了谋士蒯通的建议,趁机偷袭齐国,结果齐军大败,愤怒的齐国人烹杀了郦食其,齐国被韩信占领,随后韩信由在齐国击败项羽派往齐国救援的大军20万,杀死楚国大将龙且,至此汉军彻底占据河北、山东,三分天下有其二,项羽的败局基本上注定。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韩信兵团并非是只有三万人的老弱之兵
首先要指出题目里的一个明显错误。韩信兵团并非是只有三万人的老弱之兵,而是一支精锐之师。
在韩信击破魏国后,他献上捷报,并要求增兵三万人,继续扫荡北方赵国、代国、燕国、齐国。刘邦对此战果大喜过望,调张耳兵团增援韩信。由此可见,韩信不是三万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三万人。原先韩信兵团人数多少呢?史书并没有明确的数字,但是考虑破魏之战规模并不小,至少也有两到三万人。也就是说,井陉之战时,韩信的部队,在五、六万人左右。
同样,赵、代的军队,并没有二十万人。这个史书是写得很清楚,赵、代是号称二十万,而不是真的有二十万。古代行军作战时,为了吓唬敌人,对外宣布的兵力常常夸大,这是为了给对手造成心里压力。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大约二十三万的部队,号称八十万,虚夸了三倍。若以虚夸三倍来计算,赵、代兵力大约是七万人左右,比韩信要多,但并非压倒性的优势。
第二,赵、代兵团的战法过于保守
题目说赵国兵团,这个也不准确,实际上是赵、代兵团。在秦末起义时,赵歇被拥立为赵王,后来项羽改封他为代王。内战爆发后,陈余向齐国田荣借兵,帮助赵歇恢复赵国。赵歇因此又成为赵王,很感激除余,便封他为代王。在楚汉战争中,赵、代两国保持独立,既不倒向刘邦,也不倒向项羽,割据一方。
韩信在得到张耳兵团的协助后,立即发动伐代战役,大破代军,生擒代军大将夏说。紧接着,韩信乘胜东进,进攻赵国。
赵歇与除余将重兵布置在井陉口。井陉口是赵国的战略要地,保护邯郸城的一道屏障。这是道天然险关,两侧悬崖绝壁,易守难攻,且道路狭窄,车辆不能并排通过。守卫井陉口的赵军号称二十万人,当然,这个数字是有水分的。
韩信、张耳兵团总有数万人马,如果要强行穿越井陉口,会受制于狭窄的地形,队伍将绵延数十里,难以展开。赵歇与陈余理所当然地认为,井陉口防线固若金汤,韩信不可能有胜利的机会。
赵国谋士李左车并不认为消极防守是最佳战术,他强调积极的进攻。李左车对除余说:韩信兵团不远千里来战,后勤补给是其弱项,只要坚守要塞的同时,打掉韩信兵团的后勤部队,汉军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他还自告奋勇,愿意亲自率三万人切断韩信的后勤线,这样不超过十天,韩信必将全军覆没。
然而陈余过于轻敌了,自认为井陉口为天险之地,兼之重兵把守,飞鸟尚不得过,何况是韩信兵团呢?他宁愿龟缩在阵地里,以逸待劳。
第三,韩信背水布阵
当韩信得知陈余拒绝李左车的建议时,大喜过望,当即下令全体将士挺进井陉关隘。
到了距离敌军营地三十里地时,韩信下令将士们就地休整,并派出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从小路爬山,隐蔽地接近敌军营垒。这两千人每个都拿着一面红旗,韩信强调说:“一旦赵军倾巢而出后,就迅速冲进其阵营中,拔去赵国的战旗,全部换成红色战旗。”然后,他又传令全军:“等今日大破敌军后,再开火吃饭。”
所有人对韩信的命令不以为然,敌军重兵占据在井陉关口处,无论是地利还是兵力都占上风,这位统帅说起来倒很轻松,当敌人不存在啊?
过了下半夜,汉军开始行动。在敌军营不远处,有一条桃河,韩信兵团渡河而过,在河岸处列阵。这时赵国兵营已经可以看到韩信兵团的活动了,赵歇、陈余认为这只不过是汉军的前锋部队,不想打草惊蛇,耐心等侯汉军大将旗鼓的出现,以期一举歼灭来犯的韩信兵团。
远远望见汉军在河边排兵布阵,赵国将领们不禁大笑,认为韩信是个军事盲啊,背水布阵,这就使自己的军队陷入没有退路的绝地了,此乃是用兵的大忌。
天色开始亮了,韩信在河边已经列阵完毕,竖起将旗,擂响将鼓。赵歇与陈余一看,汉军的统帅已经就位了,这是歼灭韩信的大好时机,只要将汉军逼到河边,他们没有退路,下场就是全军覆没。赵歇当即下令,打开辕门,迎击汉军。
第四、置之死地而后生
根据原先的计划,汉军假装不敌,开始向后撤退,把将旗将鼓也扔了,一直撤到了河边,后面就是河水,再没有退路了。这时赵国兵营中的每一个战士都冲出来,加入这场战斗,在他们看来,大胜在即了。汉军士兵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只有向前奋勇冲杀,才能有一线生机,战事开始胶着。
此时,埋伏在山上的那支两千人的奇兵发挥作用了。他们悄悄地接近几乎没有防守的赵军营地,把赵国的战旗全部换成了鲜红的汉军战旗,然后虚张声势。正在前方苦战的赵国士兵回头一看,营地全部飘扬着汉军的旗帜了,顿时军心大乱。当赵军的阵脚一乱时,汉军死处求生,绝地反击,当即扭转战局。赵军最后兵败如山倒,赵歇与陈余虽然奋力阻止乱局,但已无济于事。韩信率军一路追击,斩杀陈余,俘虏赵歇。
战后,大家对这位统帅佩服得五体投地,便向统帅赐教:“兵法上说:安营扎寨,右侧背靠山陵,左前侧靠水泽。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可是将军却是背水列阵。我们心里很不服气,都认为这样必败无疑,可是居然打了大胜仗,这是什么道理呢?”
韩信答道:“我这招,其实也是符合兵法的,只是诸位没有察觉到罢了。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诸将一听,大为叹服,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战术原则应用之妙,存乎一心。
首先纠正题主的一些看法,实际上韩信带的吧,并非3万老弱病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背水一战能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可以从广武军李左车和成安军陈余的对话,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先看战前的形势,这点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详细记载
信与张耳引军数万,欲东下井忻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忻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 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 不可当。”
实际上韩信领的是精兵,而且还是在一战灭魏后士气正盛的情况下。韩信在灭魏后,实际上是实力大增,并非是疲军。从他在灭魏后所做的事也可以看出来,据记载韩信灭魏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意思就是说,韩信把俘获的精兵都送到了荥阳战场了,因为那里还有一个当诱饵的苦哈哈的汉王,吊着项羽呢。
而赵军才是真正仓促集结起来的二十万大军,这点前面也提到了,不说是老弱病残吧,至少是没有汉军连战连捷的士气。关于这一点,陈余也说的很清楚:“其锋不可挡”。那么问题就很清楚了,汉军士气高昂,但是远道而来,赵军仓促应战,但是以逸待劳兼有城池固守。因此汉军拖不得,否则士气难以为继,赵军需要时间来整合仓促集结的二十万大军。现在的问题就是,汉军需要的是速战速决,赵军需要的以逸待劳。
李左车的的建议是,断其粮草后路,深沟高垒,坚营不出,待其士气低落,久攻不下,粮草不济,退不得退,攻无力攻之时,定能一战破之。李左车之所以这么笃定,是因为井忻口的地形已经决定了。井忻口的地形是“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粮必在其后”。简单地来说,就是井忻口狭长崎岖,车马难以通行。
不得不说英雄所见略同,韩信正是看好了这样的地形,才决定背水一战的。因为在这样的狭长地带,大军根本无法展开,兵力的优势只能用来补充消耗,一旦有变兵越多反而越不容易调度,甚至可能会成为累赘。这点李左车看到了,韩信也看到了,可惜陈余没有看到。
陈余没有听从李左车的建议,坚持“十则围之,倍则攻之”的想法,想以优势兵力一战击垮韩信。实际上如果你认为韩信,只是因为背水一战的士气才打赢的话,那你就错了,那样的战争也只有项羽那样的万夫不当之勇的人才打的出来。韩信只是把自己当成诱饵,他此时的作用和困守在荥阳的苦哈哈的刘邦一样,能做的仅仅是“惟死撑耳”。韩信已经料到这会是一场持久战,而韩信的后手就是那派往赵军大营2000轻骑。韩信打赢打不赢,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形势未变前不能输。
而韩信的两千轻骑,带着汉军的旗帜偷袭空虚的赵军大营,有人说即便再轻敌,留守的赵军也不至于被这两千人轻易打败吧。实际上这两千人打赢打不赢,对韩信来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打出气势,制造声势,让陈余不得不撤并救援。前面说了,井忻口不利于行军,更不利于调度,一旦形势有变,很难仓促应对,如果是训练有素,百战之师还可以从容撤退。
但是前面赵军本就是仓促集结的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后方被袭,前面是背水一战的虎狼之师,赵军军心大乱,兵败如山倒,据史书记载:“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败兵四处溃逃,就算杀人也不能禁止,别说这二十万仓促集结的乌合之众,就是二十万百战之师在这样狭长的地带也要拥挤踩踏,互相掣肘。这后面收拾溃军就很简单了。
背水一战重要是要打出气势,要利用地势,把握好形势。这三点,韩信都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焉能不胜?
关宁铁骑和白杆兵都是明末重要的军事力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关宁铁骑?
什么是白杆兵?
一、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与孙传庭的秦兵、卢象升的天雄军并称明末三大军。所谓关宁铁骑,其实就是指祖大寿麾下,以3000蒙古骑兵为核心组建的骑兵部队,其中“关”指山海关, “宁”指宁远。这支军队最早追溯到孙承宗,成型于袁崇焕时期,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相当强悍,是明末能与后金的八旗军正面交锋的绝对精锐,是宁锦防线重要的机动部队。
关宁铁骑配备火器,冲锋时会先使用三眼铳进行射击,接战之后则将三眼铳作为狼牙棒进行抡砸。如此一来,敌人会因远程打击而难以维持阵型,进而被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冲散。
关宁铁骑的主要战绩则有以下两次:
宁锦之战: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刚刚继位不久的皇太极率兵发动宁锦之战,面对后金的进攻,关宁铁骑利用城墙火炮压制使用三眼铳与后金骑兵野战,经过一天激战,后金损失惨重溃败
北京保卫战:崇祯二年(1629年)秋,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绕道蒙古突入内地,一路势如破竹杀奔京城,袁崇焕得知后亲率关宁铁骑主力入关,保卫北京。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对北京城发动进攻,双方在广渠门外激战四个时辰,八旗兵最终因支撑不住而退却,皇太极再一次败在了关宁铁骑手中,关内四城尽复,史称“遵永大捷”。
结局:
关宁铁骑后来分成三部,一部跟随祖大寿、一部跟随吴三桂,均降清;还有人数最少的一部分跟随猛将曹文诏入关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后被消灭殆尽。
二、白杆兵
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为其丈夫马千乘训练的一支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当年女将秦良玉就率领这支军队参与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获得赫赫功勋。
所谓“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长枪)为主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明末忠贞侯、四川总兵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
主要战绩:
平播之战: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围攻成都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平叛。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装备和长期严格的山地训练,因此在播州的战争中十分得心应手,经常给予叛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不论怎样山峻岭高,白杆军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从天而降,令叛军闻风丧胆。
浑河血战: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都督努尔哈赤连连发动对明朝的进攻。两年后,萨尔浒一役,明军惨败,东北告急,秦良玉率白杆兵精锐,出关援辽。沈阳之战中,"白杆兵"率先渡过浑河,血战八旗兵,让一直战无不胜的八旗军为之胆寒,最终这一部白杆兵全军尽殁。
收复四城之战: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率十万八旗军绕道长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后,进抵北京城外,连克永平四城,明朝大震。秦良玉奉旨勤王,带领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赶往京师,与后金军队在京师外围相遇,马上开始全面进攻。后金溃败。很快,秦良玉接连收复了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围。
全军尽殁国之栋梁:崇祯十七年秦良玉率兵抵至夔州,与张献忠贼军激战,李定国当阵射杀号称"神弩将"的明军老将张令,明军一败涂地,秦良玉手下三万多白杆兵全军覆没,秦良玉单骑突围,至此纵横大明的白杆兵退出历史舞台。
孰强孰弱?
关宁铁骑属于野战部队,是明末的战略性军事力量,得到了国家的鼎力支持,军费一度超过户部年收入,是当时唯一可以对阵后金八旗骑兵并有胜记的骑兵部队,为固守辽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内仅曹文诏一部就将山西地区的闯王贼军杀的血流成河,奈何这一部人数太少,大部关宁铁骑都先后降清。
白杆兵属于特种部队,等于现在的特种山地师,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相当于救火队,但仅仅属于地方部队没有得到国家足够的支持,据记载在几次与后金大战中,朝廷无饷可发,都靠秦良玉散尽家财勉强维持,但战绩实在彪悍,秦良玉年近60,却手持白杆枪如若无人之境,且白杆将士每次遇敌都为死战,从不乞降。
个人认为单兵作战能力白杆兵更胜关宁铁骑,但重要性不如关宁铁骑,只是奇兵,因为是步兵为主,对于大规模野战作用不如骑兵,但白杆兵在国家大义上要远胜大部降清的关宁铁骑,一代巾帼秦良玉更是让人由衷敬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战壕奇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战壕奇兵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评论
小萌宝^ō^
回复并救援。前面说了,井忻口不利于行军,更不利于调度,一旦形势有变,很难仓促应对,如果是训练有素,百战之师还可以从容撤退。但是前面赵军本就是仓促集结的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后方被袭,前面是背水一战的虎狼之师,赵军军心大乱,兵败如山倒,据史书记载:“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
谁纵我一世猖狂
回复信趁机打败赵军! 这就是背水一战的由来,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处处先找退路!不要把韩信看得那么神话,真实的井陉之战,韩信只是险中求险,置之险地而重生,稍有差错被灭的可就是韩信自已。
初念浅、转念深
回复诣荥阳以距楚”,意思就是说,韩信把俘获的精兵都送到了荥阳战场了,因为那里还有一个当诱饵的苦哈哈的汉王,吊着项羽呢。而赵军才是真正仓促集结起来的二十万大军,这点前面也提到了,不说是老弱病残吧,至少是没有汉军连战连捷的士气。关于这一点,陈余也说的很清楚:“其锋不可挡”。那么问题就很清楚了,汉军士气